天保民學校
icon學校概覽 > 學校資料 > 學校簡史

學校簡史


      本校為聖公會基督堂於1970年創辦,由前任牧師天保民勛爵(Lord Rev. Tim Beaumont)捐款興建,以其名字命名,並以勛爵夫人”Mary Rose”之名字作為英文校名,以資紀念,並自1986年遷往新建校舍,成為首間特別為兼收輕、中度智障兒童而設計的學校。時至今日,天保民學校開設由小一至中六共二十八班。(各班級結構 : 輕度十四班,中度十四班。)

 

      天保民學校的設立源於基督堂議會於1960年代尾的一個決定。有鑑於當時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需要,基督堂議會決定興建全港第二間為智障兒童而設的特殊學校。基督堂議會遂於1968年向當時的教育署申請在窩打老道教堂附屬用地------打比道上面,重建拔萃小學和基督堂幼稚園,同時增辦天保民學校。在打比道天保民學校逐步建成的同時,校董會亦成功覓得合適人選,擔任校長一職,也就是天保民學校的第一任校長葉肇和校長。

 

      一九七零年九月一日,天保民學校暫借尖沙咀聖安德烈堂開課,學生八十人,分為四班。除葉肇和校長外,只有四名教師,一名書記及一名工友。翌年打比道天保民學校校舍建成,學生人數增至一百名,但教師人數也只有五人。當時學校的編制並沒有社工、校護、言語治療師等輔助專業人員,葉肇和校長和老師都要做家訪和轉介的工作 。可幸校董會體諒同工們工作的難處,於是籌款聘請兩名助教和一名半職社工分担校務工作。至一九七一年一月,天保民學校正式遷入打比道二號新校舍上課,至同年九月,共開辦六班小學,有學生一百二十人。

 

      一九七八年政府發表復康白皮書,大力發展特殊教育,本校趁機向當年的教育署申請在聯福道現址擴建新校,但需要自籌巨額建築費,令工程無法開展。後來經過多番努力,終於爭取到政府的全面資助,建築工程終於在八四年展開,至一九八六年完成新校擴建,正式遷入上課。學校於兩年後擴充至共有中、輕度各十班,學生三百人,教職員亦增至六十人。

 

      本校第一次遷校擴建,由一間六班小學變成一所具中輕度二十班的中小學學校,其後於原址進行改善工程更是峰迴路轉,經歷非人能預計,千載難逢的機遇。其中,確看見到上帝的供應,引領和眷顧。

 

      九七年後特區政府開始學校改善工程計劃,以改善學校環境。最初本校獲批於天台加建一層以增設圖書館、電腦室等設施,但經建築署檢驗後,發現地基不足以承受增加一層的負載,建議只撥款三十餘萬改善音樂室,使其變成一個多用途室,這便算完成整個改善計劃。我們覺得這個建議不可接受,就透過黎澤倫校監找到一位義務建築師重新檢視各種可行方案。義務建築師花了一年的時間構想出一個「天空之城」的建築方式,即在不增加原建築物負荷的條件下,在校舍上增加一層,共約有六個班房的面積。整個工程約需一千萬元。雖然校董會和家長會都有信心可以籌得這筆款項,但政府最終還是以施工困難為由否決了這個計劃。

 

      之前的改善工程計劃都一一落空,至二零零零年,教育署再向我們提出新方案,建議在本校停車場上加建一棟四層高的樓房,以提高學校改善工程的規模,這個方案能為我們增加約七個班房的地方,不過這楝樓房的底層要附加一個用來供電給鄰近地區的巨大火牛房。經多方研究,並為師生安全起見,這個屬於第三期的改善計劃也被迫放棄。

 

      然而這個畸型的第三期方案曝光後,普遍引起社會人士的反感,政府在社會輿論壓力下,於不久之後推出最後一期但也是最佳的學校改善工程計劃。透過這個遲來的第四期計劃,本校可以增加三座樓房,約十二個房間,計有:圖書館、學生活動中心、電腦室、視藝室、教師資源中心、家長資源中心、會議室、社工室、輔導室、言語治療室等,並可以趁機改善教師休息室、禮堂、操場、學生休憩場地、天台花園、生活技能訓練基地等夢寐以求的設施。整個工程歷時三年多,政府資助超過二千三百萬。 回想這一切,都是上帝周詳的供應與預備,超出我們的所想所求。

 


返回內聯網

返回主頁

學校地址: 九龍塘聯福道11號
電話: 23365151    傳真: 2338 4476
地圖